首页>>贸易学堂>>
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季报》:国内需求减弱

世界银行4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说,尽管中国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但国内需求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说:“2004年9.5%的增长率令许多人感到惊讶,不过国内需求和投资增长明显已出现放缓迹象”。季报注意到,与上半年接近11%的增长相比,2004年下半年的国内需求比2003年下半年同比增长仅8.5%。

    造成9.5%增长速度的原因是进口放缓和出口加速。郝福满说:“全年贸易收支出现320亿美元的顺差,而4月份还是持平” 。郝福满指出,进口增速放缓,消费和生产价格涨势减弱,这些迹象都进一步表明正在实现可持续增长速度。季报认为实现可持续增长速度的部分原因是2004年采取的政策措施。

    世界银行对中国2005年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季报把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旺盛的国内需求列为两个要素。世界银行预测2005年世界GDP增长3.2%,虽然低于2004年创纪录的增长,仍不失为健康的增长速度。世行季报对从“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转为“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表示欢迎,但也注意到投资热出现回升的风险依然存在,原因是实际利率普遍偏低和地方政府对追求增长速度仍有积极性。郝福满说:“在我们看来,审慎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必要时应有准备再次提息”。季报还例证说,进一步推进利率改革能够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目前对农村金融机构仍实行贷款利率限制,使得对农民放贷无利可图”。

    世界银行季报注意到,有必要通过农村金融、土地管理和政府间财政制度以及对地方政府业绩评估的改革,解决地方过度投资的问题。季报认为2005年不适宜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目前这种增值税正在东北地区进行试点,原因是此项改革会刺激投资。

    季报赞扬了过去几年开展的农村公共金融改革,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政府在2001年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此外,过去几年很多省市自治区取消了农业税。季报论证说,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尤其是政府正在计划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支出,将有利于促进公平性,也可以带动消费。然而,季报敦促加强对替代税费的转移支付的管理,认为对有些使用费的征收还是合理的。季报提到增加消费的进一步措施是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养老金制度。

附:《中国经济季报》(全文)

概览:宏观风险正在降低,更加强调进行改革

    尽管2004年最后一个季度出现意外的高经济增长率,但是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以及消费者物价通货膨胀在经济降温措施的作用下出现回落,中国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下降了。然而,强劲的出口增长加上正在减缓的进口增长弥补并且超过了国内需求的减缓。即使在下半年资本流入放缓,但强劲的贸易收支导致国际储备在整个2004年加速积累。公共财政受益于经济和进口的快速增长,政府使用了超过原来预算的收入来偿还增值税退税的欠款以及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取消农业税,继续为农民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由于拥有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强劲的国内需求增长,而且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消退,2005年的宏观经济前景也很有利。在这些条件下,政策制定者正在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体制和结构改革。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宏观经济管理、公共财政以及体制和结构改革方面的指导方针。货币政策已经宣布从“积极”转变为“审慎”,这很可能表明政府愿意在必要的时候提高利率。已宣布的进一步改革利率的决定将能够改善农村金融和资源配置的状况。2005年的财政赤字目标与去年的情况大体一致,同时政府已宣布要提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这将会改善社会公平状况,并提高消费。几项很有意义的税制改革已在考虑之中,其中包括企业所得税的统一以及引入燃油税。为了减少过度投资的倾向并改善土地的使用,城镇地区的财政、政府间财政制度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需要加以改革。

最近的经济状况:国内需求减弱

    中国经济以一个强劲的音符结束了2004年,GDP增长了9.5%,高于2003年的9.3%。下半年强劲的出口带动了这一出人意料的高增长,尽管在投资下降的引导下,国内需求在2004年已经减弱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率从上半年的近11%下降到下半年更具有可持续性的8.5%的水平。2004年投资的年同比实际增长率从第一季度超过40%的危险步调下降到第四季度估计为13%的水平(图2)。因此,总的来说,去年一年中政府采取的使经济减速的货币政策和行政措施似乎正在开始体现出效果。个人消费在家庭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撑下出现回升,部分抵消了投资减缓的影响。

    在农业增产、粮食价格大幅上升以及农业税降低的支持下,农村家庭收入的上升尤为强劲。2004年的零售额实际增长10.2%,而2003年是9.4%。

    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在2004年的下半年有所下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在7月份达到了5.3%的峰值,然后逐步下降到12月的2.4%(图6),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出现减缓。自9月份开始,像生产者价格指数、原材料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这些“上游”物价也开始减速。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涨情况不能反映所有的需求和物价压力。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没有体现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这是因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商品篮子中住房服务的比重很可能太低。另外,由政府定价的一些商品和服务(包括公共交通、租金、公用事业以及电力和煤炭)的价格已经落后于成本的增长。

    其他指标与国内需求增长正在放缓的情况是一致的。M2的增速在2004年已经降下来了,在年底为14.6%,相比之下2003年是19.6%(图4),银行贷款的增长随之出现了类似的下降趋势。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实际增长率在2004年3月达到19.4%的峰值,然后逐步下降到年底的14.4%,而能源消费的增长在整个2004年一直在放缓。2004年以美元计算的进口的同比增长也出现了下降,从第一季度的42.3%降至第四季度的30.3%,这反映了国内需求的减弱。

    出口的增长超过了进口。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是因为更多的产能不断涌现、强劲的外部需求,以及美元贬值带来的价格竞争力的上升。但是2004年下半年出口的增加也反映了国内需求,尤其是投资的放缓:由于钢铁和水泥等产品的国内需求由于投资减速而相对变弱,这些产品的出口特别强劲。贸易在前四个月出现了赤字,但2004年全年总的贸易盈余达到了320亿美元。由于2004年进口价格大幅上升,为10%,而出口价格只上升了5%,因而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很可能比名义数据所显示的还要高。

    在2004年,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均衡。在最近十来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严重地依赖工业的高速扩张(2003年工业贡献了GDP增长的72%),在需求方面则严重地依赖投资(2003年投资占GDP的42%)。这种增长模式尽管有很多方面的好处,但它是资本密集型的,并且也是和一些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如城镇就业增长乏力、个人消费的作用有限,以及资源和能源密集度过高等。尽管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的调整,以及相关的政策还在“计划之中”,但是,2004年农业和服务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提高了,这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分别提高了6.3%(2003年为2.5%)和8.3%(2003年为7.3%)。工业增长率下滑了0.5个百分点,为11.1%。这种增长模式看来对就业更加有利:2004年城镇新增了980万个就业岗位,使登记的失业率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是199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尽管资本流入逐渐减少,2004年国际收支的盈余以及相应的储备增加呈现加速增长。净资本流入(包括“误差和遗漏”)在2004年上半年达到了6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4%。其中包括:3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190亿美元的借款,56亿美元银行外汇资产的重新摆布,以及55亿美元的海外上市募股组成。到2004年底外汇储备达到了6100亿美元,在第四季度上升了整整950亿美元,这明显是由贸易盈余的增加而不是资本流量所推动。虽然2004年资本流入仍然强劲,但从全年情况来估计,已经有所下降,从第一季度的490亿美元下降到第四季度的260亿美元。同时,2004年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一直在上升,这使政府对储备增长进行冲销的措施变得复杂化,尽管总的冲销量迄今仍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

    公共财政状况受益于强劲的经济增长。税收收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在2004年增长了25.7%,超出原有预算大约3450亿元人民币(GDP的2.6%)。政府使用部分额外的税收偿还了2000亿元的增值税退税欠款的余额,并且引入了新的退税制度。新制度降低一些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并承诺从现在起保证退税资金的及时偿付。农业补贴、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应以及社会性财政转移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2004年1-11月非债务财政支出同比增加了14.1%。2004年总的财政余额估计下降到GDP的1.8%,但这一数字似乎没有包括对增值税退税欠款的支付。

2005年有利的前景

    在年度交替之际,外部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条件呈现出一个有利的前景。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和贸易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尽管比创记录的2004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减缓。因为取消对纺织品限制,以及人民币所钉住的美元走弱的持续效果,出口可能会获得额外的推动力。初级商品的国际价格已开始下降,这应该会使中国的进口价格回落。

    从国内方面看,从目前趋势判断,国内需求将出现强劲地、持续的增长。受2004年紧缩措施和利润增长放慢的滞后效应的影响,预计投资会进一步减速,但预计投资仍然将以两位数的比率继续增长。收入前景意味着个人消费的增长速度能够维持甚至提高,尽管农村地区的收入由于粮食价格预计趋于平稳可能不会继续以2004年的速度增长。此外,与一年前不同的是现在不需要很大的改变政策姿态,因而提高了经济环境的可预测性。由于主要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消退,并且财政和外部形势不断改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得以进一步加强。

    今后还存在一些重大的宏观经济风险。由于低利率和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机对过度投资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投资增长率的重新上升(比如由于难以保持行政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并不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资本流入和贸易盈余两方面所导致的外汇流入的进一步增长可能使货币管理复杂化。这些风险说明了应该保持警惕,以维持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不失时机地要求向一种“谨慎”的姿态转变。

经济政策:推进结构改革的良好时机

    目前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使2005年成为实施结构改革的黄金年。在被称为“改革年”的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全面的改革方针将会出台很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改革的目标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并将财政和货币政策姿态从“积极”调整为“谨慎”。在公共财政方面,政府计划深化财政和税收改革。此外,财政政策的改革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目标,它要求所有中国人能够更为平等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在结构政策方面,已经就强化经济结构以及优化资源和投资配置(包括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了全面的指导方针。这可能会影响到货币管理方面的政策,以及金融部门和企业方面的政策。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各个部门已经推出了2005年的政策议程或目标,并且国务院通过颁布2005年一号文件,确定了今年工作的基调,重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货币和汇率政策——外资流入的挑战有多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5年的货币政策的计划,M1和M2的增长目标为同比增长15%,人民币贷款新增目标为2.5万亿元。这意味着与2004年末相比货币供应总量的增长率大致没有变化。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或其倒数M2/GDP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货币供应总量的这一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受金融深化和货币化的影响,中国的M2对名义GDP的比率一直有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0.37上升到2004年的1.85。其边际比率值(M2的变化量和名义GDP的变化量的比率)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顺周期模式,即在经济高涨时下降,在经济高涨结束之后上升。以世界银行预测的GDP实际增长8.3%为基础,如果M2与GDP比值逐步回归到趋势增长水平,那么,M2的15%的增长率就将使GDP平减指数的通货膨胀率为3-5%。宣布将政策姿态从“积极”转变为“谨慎”可能应该看作是:为了实现与“软着陆”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目标,与以前相比,政府更加愿意提高利率。

    外资流入会使货币政策的情况复杂化。只要中央银行能够冲销掉与国际储备积累随之而来的货币扩张,国际收支的盈余就是可以控制的。到目前为止,冲销似乎没有带来什么问题:在截至2004年11月之前的12个月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净资产增加了12160亿元人民币,而人行的债券净供给增加了5790亿元人民币,同时准备金率的提高又吸纳了2740亿元。为吸纳流动性而发行的央行票据所支付的利率很低,而且可能低于国际储备的收益率,因此,冲销实际上可能是有利可图的。此外,近期美国利率的上升扩大了中国货币政策操控的空间。另一方面,今后是否需要冲销是难以预测的,而且大量不稳定的投机性资本流入还可能使货币的管理复杂化。而且,目前国际收支的盈余越来越由贸易盈余的上升所导致,而贸易盈余的上升是由于在美元汇率进一步贬值的过程中,人民币的有效汇率贬值。这可能会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调整汇率制度的政治压力,这可能进而引起新一轮对汇率变动进行投机的资本流入。保持汇率稳定,同时改善汇率体制还将是当局的一个主要目标,而且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可能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国际收支继续出现盈余也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这会是一个更具破坏性的因素。

    2月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这也受到了好评。当前的利率水平加剧了投资的误配置,而且更一般地来看,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将改善资源的配置,并进一步降低对投资的超额需求。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的改革也得到好评。截至目前,这些金融机构还面临贷款上限的限制,结果它们无法为它们所承担的风险获得足够的补偿。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正好与政策的目标相反:与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形相比,农民能够获得贷款更少,而不是更多。

财政政策——支出优先顺序的转变

    2005年财政部的财政目标包含以下内容:财政赤字大致保持去年的水平(占GDP的2%);增加在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后者是与一个计划中转变是一致的,这个转变是指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社会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社会保障、法律框架、科技教育和公共管理等”。

    事实上,这个转变似乎有很大的空间:国民核算帐户中的资金流量表令人意外地显示,总的来看,政府(中央和地方)是一个胃口很大的储蓄者。2003年,中国政府的储蓄约占GDP的7.5%,而日本和美国的政府则分别消耗大约占GDP的2.2%和1%的储蓄。中国的预算投资水平并不高,占GDP的3.8%。但是,对企业的资本转移(如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公司和商业性企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因此,加总起来,仅政府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就占GDP的10%左右——这差不多是中国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城镇建设和房地产开放是中国投资率高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要减弱地方政府进行投资的激励机制,尤其需要改革城镇的融资体系。

    把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是合适的,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服务与小康社会的标准相去甚远。农村地区的财政体系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省份已经达到22个(专题框2)。目前良好的财政前景提供了一个条件,使我们的视野可以超越各个单项的改革,而把目光投向整个政府间财政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如何保证所有的家庭(不管其收入水平的高低)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和子女教育。在这方面,最近海南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措施提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子。把支出重点向这个方向转移,有助于提高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因而同样有助于私人消费的增长,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今后进一步的改革也可包括加速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以及进一步巩固新出现的农村养老体系:提供保障以抵御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和进入老年之后的风险很可能会使得消费上一个台阶。

    几项税收方面改革已经摆上议程。正在考虑而且理由比较充分的税收改革是:统一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体系(目前后者享有优惠),以及引入燃油税。另一项值得考虑的税收改革是,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朝着全面税基的方向继续采取措施。目前正在探讨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统一之后的税率。目前,外商投资者享有较低的税率(15%),他们对于今后可能会课以更高税率表示担心。如果在统一税率的同时,使得中国企业的所得税和国际惯例更加一致,那么这种担心可能就会减退。国家税务总局将继续在某些行业和地区进行将目前“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项目。在目前这个阶段,人们还在担心过度投资的问题;有关方面还没有制定在2005年把这项改革在全国推广的计划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刺激投资。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金融业主要还是由国家管理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所有者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或由其控制。就投资的金额,以及汇丰银行将能够影响交通银行的治理和经营的程度而言,最近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中国的第五大银行,位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由中央政府全资所有)20%的股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央政府继续采取措施,计划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3年底为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资本金)吸引战略投资者。目前这两家银行都根据公司法完成了公司化改组,第一次组建了董事会,明确了银行治理的责任。预计对第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会采取类似的措施。

    当局还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明显强化了为贷款损失拨付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上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银行体系的商业化,而银行体系的商业化被视为改善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就这方面而言,最近所取消的对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赋予了银行改善信用风险定价所需的灵活性,也为新的、具有潜在盈利性的业务打开了方便之门,譬如满足规模较小的企业的信贷及金融服务需求的业务。目前,这一类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无法收取足够高的利率来弥补发放小额贷款的成本。在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情况方面,近来当局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维持过去几年来的疲软表现。股市疲软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上市公司的很多股份无法上市流通(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持有的所谓国有股和法人股)。这些股份将增加流通股供给的潜在可能性对股票价格预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最近试图把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统一到交易所,这使得投资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就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制定出一个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还没有宣布任何明确的方案。股市疲软的另一个因素是很多证券公司暴露出严重的财务问题和违规问题。要判断中国证监会最近所宣布的对所有证券公司进行审计的计划是否会纠正这种状况,以及这将如何纠正这种状况,现在还为时过早。

    面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存在不确定的状况,国务院最近原则同意建立保护存款者和和证券投资者的机制。关于采取什么方式建立这样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明确,而且魔鬼存在于如何形成这样一个存款保险制度的细节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一种机制很可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业的信心,同时就中央政府为偿还储户和投资者受到保护的求偿额提供资金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其义务(而且也很可能对此加以一定的限制)。

企业方面的发展变化

    2003年初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继续采取措施,强化对178家中央直属国有企业集团的控制,改善对全国国有资产的管理。近期,中央国资委通过公开招聘(而不由党委任命)任命了第二批、共计22名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免去了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并在30家国有企业签订了管理绩效合同。中央国有企业的质量总的来看比地方管理的国有企业高,据报道,2004年中央国有企业实现利润4000亿元。因而,中央国资委面临财务管理的问题,其中包括要求中央国有企业以股利的形式上缴多少现金余额,以及是把这些钱进行再投资,还是归还给财政部。为了管理地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中央国资委进一步收紧了关于经理层融资收购的政策,转而鼓励通过公开的、竞争性的拍卖来出售所有权。

    公司治理的情况继续反映出国有股东占大头同保护小股东的行政措施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2004年10月,政府重新调配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管理层。这三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受到不利的影响。但是,外部的观察家质疑管理这次重新调配对于管理人员对公众股东的忠诚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失去了一个延聘专业更加技能多元化的人才的机会。根据过去控股股东违规的做法,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规定重大决策必须得到大多数公众股东的同意,譬如发行新股和可转换债券,财务重组,以及海外资产剥离。作为对新规定的第一个检验,在2004年12月底公众股东否决了一家重庆的公司发行新股的方案。为了鼓励支付股利,证监会现在禁止在三年内没有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最后,也是在去年12月,中航油发生5.5亿美元交易亏损的事件凸现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期的公司重组交易综合了合理化改革和对外投资两方面的情况。由于鼓励中央国有企业把非核心业务私有化,中央国有企业集团在2004年进行了651起资产剥离。去年12月,中央国资委也决定合并它所负责的20家国有企业集团,使中央国有企业集团的数量减少到178家。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起点,这取决于联想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做的怎么样。通过收购一个在全世界都拥有供应商和客户的品牌,联想可能会展示,如何把中国工业从以成本为基础的模块制造商转变为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者。通过IBM持有联想19%的股份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将有助于IBM更加关注增值服务,也有助于联想更加专注于个人电脑业务。去年10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获得了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控制权(双龙公司是1999年由债权人取得所有权的前大宇系企业),并且据报道,目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正在评估大宇在波兰的一家工厂。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双龙公司将为上海汽车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不过也应该指出,收购一家前大宇系的公司也应该有助于提醒人们注意盲目扩张可能带来的危险。

    在处理企业破产方面,中国还缺乏有效的、透明的机制。自从接管了德隆集团之后(这家私有企业自2002年以来借款超过30亿元,于去年8月份破产),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任命了新的管理层。为德隆集团寻找买家的工作还在继续,其中包括两家美国的割草机制造企业。但是,关于德隆的前景和对债权人可能的补偿,还没有披露多少信息。去年10月份,全国人大完成了对企业破产法草案的第二次审议。特别有争议的一点是该草案改成赋予职工有相对于抵押债权人的优先权。这是与破产法的全球趋势相背离的,全球性的趋势是放弃对职工的优先权,转向保护以前和抵押债权人所议定的合同。

来源于:中国网 2005年2月5日
相关资讯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3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